招生政策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招生政策 -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权威解读

    时间:2015-09-24  浏览次数:

    顾明远: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    

    如果减少了各种不科学、不规范的加分,就不仅杜绝了违规造假行为,维护了教育公平,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记者在第一时间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  

    记者: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终于公布了,您认为它为什么受到举国瞩目?  

    顾明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台了。为什么在教育规划纲发布3年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才迟迟出台,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从宏观上来说,它关系到社会公平、科学选才、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智力资源,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从微观上来说,它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事关千家万户。因此,改革要慎之又慎,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既能科学地选拔人才,又能促进社会公平。  

    记者:此次改革主要针对哪些现实问题?  

    顾明远:1977年邓小平亲自推动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几代青年的命运,也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30多年来,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为国家选才、学生成长、促进公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认可和肯定。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现行考试招生制度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是唯分数主义、一考定终身,加剧了考试竞争,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不合理的加分政策及个别地区违规造假行为引起群众不满。因此,普遍认为,考试制度不能废,但必须改革完善。  

    记者:《实施意见》能成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吗?  

    顾明远:考试招生制度常常被大家看作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许多校长、教师反映,考试制度不改,素质教育无法推行。所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牵到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必然会推动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应试教育”被教育界诟病了20多年,它的背后是唯分数主义,一考定终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科学地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总的目标是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根据这个总目标,方案制定的几项重大改革措施,不仅能促进公平、科学选才,而且必将引领、指挥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记者:《实施意见》中有哪些内容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顾明远: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四点:一是改进评价制度,二是改革高考的方式和内容,三是实行分类考试,四是规范和减少考试加分。  

    记者:评价制度的改进为学校教育带来了什么样的改革契机?  

    顾明远:《实施意见》指出,高中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这是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把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结合当前高中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学与将来高考专业有关的科目,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综合素质评价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品德表现、身心健康状况、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将分别成为将来高等学校录取的依据和参考,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记者:《实施意见》对高考方式和内容的规定给学生带来了哪些福音?  

    顾明远:根据《实施意见》,在试点省市,保持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试不分文理,外语可以进行两次考试,将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另外学生自愿选择3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成绩,供高校录取使用。这就减轻了学生在统考时的负担,让他们重视平时的学习。它将指挥高中课程改革,高中不再分文理科,避免偏科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记者:实行分类考试会为考生和招考院校带来哪些改变?实行中会面临哪些挑战?  

    顾明远:高等职业院校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必要的相关技能考核,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即可录取学生,这就使一部分学生解脱统一高考的束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设计了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任何一名学生,只要有意愿和能力,都能取得更高层次学习的机会。这项改革可以改变千军万马挤向独木桥的局面,也有利高中教育改革。当然,由于长期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目前不少家长不认可高职教育。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会转变,高职教育会有更大的发展。  

    记者:规范和减少考试加分会促进教育公平吗?对学生成长会有哪些积极影响?  

    顾明远:如果减少了各种不科学、不规范的加分,就不仅杜绝了违规造假行为,维护了教育公平,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以后学生就不用再去上什么补习班、参加各种竞赛,他们可以一心一意把学校设计的课程学好,同时有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科学、文化、体育活动,改变被迫学习、被动学习的局面,在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另外,《实施意见》中还有许多举措,如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等,都将影响基础教育的深入改革。  

    记者: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怀有怎样的期待?  

    顾明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改革措施具有完整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行性特点,符合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实施意见》经过从下到上,从上到下的反复研究,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可以说是领导和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大家向一个方向努力,就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谈松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的里程碑

    访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谈松华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决策,是一个内外沟通、上下磨合的螺旋形上升的设计过程。  

    记者:本次《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在这么高规格的会议上讨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属罕见。您认为这本身传达了什么信号?  

    谈松华: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发,标志着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新一轮的改革开始启动,教育综合改革也迈开了新的步伐。这是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多年期盼的一件大事,也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长期探索建言、终于形成的一项高层决策。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多方利益,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牵涉多个政府部门,特别是多年改革收效甚微,改革极其复杂,难度很大。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上重要议程,在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及其办公室的组织下,开展了历时一年多的系统调研,围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分类”、“考试科目、内容和形式”、“命题组织”、“高校自主招生”、“招生名额分配”、“异地高考”、“艺术体育类学校考试招生办法”等16个专题进行调研,听取多方面意见,形成了专题报告。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决策,是一个内外沟通、上下磨合的螺旋形上升的设计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教育系统扩展到全社会,并上升到国家决策层面,由中央政治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充分体现了坚定推进改革的国家意志,反映了体察民情民意的亲民情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开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局面。  

    记者: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时代发展背景?如何理解推进这项改革的紧迫性?  

    谈松华: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激增,高考招生制度不能适应一般性竞争向结构性竞争的转变,即从进大学的竞争向进优质大学的竞争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过于划一呆板的高考招生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对人才多样而灵活的需求。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考招生制度不能适应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才?怎样选才?这不仅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更为教育评价、选拔树起了标杆,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现在的考试招生制度在实际运作时,考试分数的权重越来越重,几乎成为选拔录取的唯一依据,升学竞争也逐渐演变为“分分计较”的分数竞争。这对基础教育造成严重后果。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考什么,教什么”应试教育久治不止,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审美情操、身心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时间花在重复练习和“题海战术”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多种才能尤其是创新潜质的开发。在这种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迫切要求走出这个怪圈,为创新适应国际竞争和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铺平道路。  

    记者:为什么说这次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完善现行制度,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谈松华: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主要是高考招生制度,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70年代末恢复,历经半个多世纪实践,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对选拔和培养人才、维系教育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的评价,既有强烈的批评甚至否定的意见,同时在肯定其现实合理性上又有高度的一致性。2009年,在一家全国性报纸的社会调查中,有约97%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高考是最公平、最可信的。同样,有9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高考对中国的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危害很大,必须改革。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民众既肯定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的基本面,又迫切要求改革其弊端。总体上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这个判断反映民情、民意,明确了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总体要求,将指导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深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梳理历史可以发现,实际上自恢复高考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一直在进行中。但这么多年的改革,却始终没有达到公众预期的目标。您认为原因何在?这次改革,是否可以形成实质性突破?  

    谈松华: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改革一直在进行。相当一段时间里围绕考试科目和内容改革多次进行调整和完善,先后从考试六科到“3+X”,又到“3+文综/理综”。改革的初衷是要减少科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科目过少在“考什么,教什么”情况下,又会造成偏科。以科目改革为重点使高考改革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90年代为解决这一矛盾推行了高中会考,但是由于会考成绩与高考招生不相关,各地操作时流于形式,后来停止了。这些实践启示,高考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局部的、单项的改革难以奏效。  

    也许由于多年来各种媒体、会议、论坛充斥着关于高考招生问题的讨论和争议,有关部门也不时会发布有关考试招生具体的政策和办法,人们可能会习以为常地把这次发布的《实施意见》看作是一次局部的政策调整。我想着重强调的是,这改革不是只涉及单项的、局部的改革,而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如果说,小平同志做出恢复高考的决策,在我国重新恢复建立了考试招生制度,那么,这次中央做出的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决策,将会成为改革和完善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新的里程碑。  

    本次公布的《实施意见》是在多年改革实践基础上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中央高层做出的改革的顶层设计。尽管改革的推进实施过程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它必将动员全国和推动各级政府坚定不移而稳妥有序地把改革推向前进,对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曾经给年轻一代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营造了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的社会风气;我们期待并相信,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为新世纪的新生代创设多种多次选择的成长成才通道和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迎来人人成才、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张志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制度

    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这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既保证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完整性,又为服务高等学校选拔学生架构了制度通道。  

    记者: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您怎么看此次改革的重要意义?  

    张志勇: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当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不久,主动请缨分管教育和科技,冒着极大风险力排众议,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充分体现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远见卓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纳入我国改革开放的全局,并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记者:根据改革方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成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这将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张志勇: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人们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存废始终争论不休,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等学校考试招生体系。这次改革则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招生的依据,由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成为推进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建立国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意义。  

    记者:您认为,此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亮点在哪里?  

    张志勇:这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全面考核的原则,规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这就从国家考试制度上真正突破了当前各地普遍存在文理分科教育的现实。长期以来,人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诟病之一就是文理分科,即高中生“学文不学理、学理不学文”,这种割裂高中生知识结构,破坏高中生完整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做法,不仅导致我国高中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对于国民素质的培育危害甚大。这是过去我国历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这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国家规定的课程全部纳入考试科目,意味着高中生必须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任务的学习,为克服高中教育存在的文理分科的痼疾提供了制度基础。  

    这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自主选择的原则,科目考试成绩可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目的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选择就没有真正的个性发展。这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考试科目的成绩呈现方式分为“等级”和“合格、不合格”两类,意味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形成了两类考试科目,即“合格考”和“等级考”,并将学生参加“合格考”或“等级考”的科目的选择权真正交给了学生。选择“合格考”的考试科目,意味着学生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即可;而选择“等级考”的考试科目,则意味着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强对相关课程的选修学习。这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既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对有兴趣的课程学习的选择,为促进学生的差异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既保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完整性,又为服务高等学校选拔学生架构了制度通道,目的是促进高中改进教学,服务高校选拔学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规定学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提供给高校招生录取使用。而“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高等学校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使用要求与高中生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合格考”或“等级考”的选择,实现高中生对高中课程学习与大学专业学习基础的双向对接,为打通我国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记者: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对推进此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志勇: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真正要突破的是两个“自主权改革”:一是赋予学生课程选择和考试的自主权,二是赋予高校考试和招生的自主权。这两点不突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难以突破高中教育单纯追求升学率、高等学校招生“一考定终身、单纯以分取人”的窠臼。而给高校考试招生和招生自主权是给高中生课程选择和学习自主权的前提,是保障学生课程选择自主权的根本机制。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赋予高中生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自主权和高校对学生参与高考录取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自主选择权,在推进“两个自主权”改革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会带来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双赢的新局面。

    张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突破口

    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  

    以往唯分数论以及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显然与教育供需关系变化新形势很不适应,必须对现行考试招生制度进行系统改革。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政府、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记者就此专访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  

    记者:一直以来,考试招生制度备受社会多方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张力:经过党中央审议,国务院印发的《实施意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做出全面系统的具体部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逐渐成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始终在探索中改进,为选拔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公平做出历史性贡献,权威性和公平性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总体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但是,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已达34.5%,越来越多学龄人口和更多在职人员拥有升学深造机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各行各业现代化建设和亿万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以往唯分数论以及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显然与教育供需关系变化新形势很不适应,必须对现行考试招生制度进行系统改革。  

    当前中央确定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向,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为指针,在教育规划纲要持续推进落实的基础上,从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直至高等教育阶段学分转换,同一个人生命周期中最为基础的部分紧密契合,充分兼顾国家宏观需要、学生个性要求、学校办学特色,将改革重点放在万众注目的高考制度上,整体设计考试招生制度新的格局,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记者:如何准确把握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战略意图?  

    张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关键一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本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记者:《实施意见》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构想明晰了,就整个教育体系而言,要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张力:按照从义务教育到此后各级各类教育贯通的脉络,主要有三个方面重点工作:  夯实基础,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和破解择校难题。关键是从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入手,标本兼治地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回归义务教育的法定属性和本质要求。当前政策举措涉及加快学区制试点步伐,合理设置县区域内学区,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学区内小学毕业生直升初中,鼓励各地区试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通过严禁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入学与升学依据,入学后随机编班,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职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和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在县区域内解决公办学校择校难题,使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所有学龄人口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创造公平起点。  

    系统设计,改革高中及以上阶段考试形式和内容。一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原则上是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与两次考试机会。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生学好每门学科,避免严重偏科,兼顾自身兴趣、志向和优势,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依据。二是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在考试内容、评价方式和时间安排上与普通高等学校分开,方便学生充分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目的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扩大就业的实际需求,紧密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好准备。三是深化统一高考的内容和方式改革,探索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试点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必须具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扩大学生自主选择获得不同科目成绩的空间,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多措并举,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分转换机制。一是改革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制度,主要依据是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文化素质水平、职业技能(职业适应性)状况考查,部分地区还将试点注册入学。预计2015年全国分类考试录取学生将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这意味着每年近千万考生中至少有一半能从统一高考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二是改革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基本依据是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逐步形成考生与高校之间双向多次选择机制。重点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完善和规范试点高校自主招生,以政务公开、校务公开、考务公开和加强监督为要点,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将招生录取每一个环节都置于阳光监督之下。三是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相互衔接,鼓励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实行弹性学制、学分累积、宽进严出,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记者:如何看待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复杂性?推进改革如何加强宏观统筹?  

    张力:考试招生制度涉及亿万学子及家庭的切身利益,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不容低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这一重要判断和要求,非常适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全过程。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当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宗旨,取信于民。国家将把重点放在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上,通过调整高校招生计划安排方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形成长效保障机制,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当以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理念为重点,增进共识。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为品学兼优、具有特殊才能和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方式,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最终要为13亿中国人都能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开辟新路,这不仅对教育系统深入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提出更高要求,也为社会各界正确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明确了方向。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当以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为基调,务求实效。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织领导的总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将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充分论证搞好顶层设计,向社会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试点办法,注意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逐步推广,并加强对改革战略意图和实施方案的宣传引导,营造更加宽松和谐、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社会环境,努力使教育事业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为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注入强大持久的动力。

    我国将全面实行“阳光招生” 逐步减少特长招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9月4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部长助理林蕙青介绍《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法制晚报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入学政策正在推行,减少特长招生和取消共建生的政策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成效。请问这次新的改革又有哪些新措施?第二,实施分类考试后上高职院校有哪些新渠道,是否将来不需要参加统一高考了?  

    [教育部副部长 刘利民]你关注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秩序我非常高兴。的确,最近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特别是在大城市缓解择校问题得到了大家关注。这次改革具体提出哪些新举措?免试就近就学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确定的原则,教育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义务教育法》已有规定,但是今年还要强调指出,要全面完善义务教育的招生办法。总的考虑是:第一,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办学水平方面的差距。第二,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的具体办法,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逐步减少特长招生,特别是要抓好19个重点大城市的相关工作。我们最近重点抓热点学校、抓核心环节、抓关键时段,巩固当前成果,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稳定有序的招生入学秩序。第三,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的对口招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高基础教育的治理水平。  

    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实施意见》的部署,继续深化义务教育招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一是规范入学,阳光招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主动接受监督,包括媒体朋友的监督。二是多措并举,配套实施,缩小学校办学差距,打牢招生工作基础。三是强化责任,加强协调,建立科学有序、运转高效、公正透明的招生工作机制。四是要加大查处力度,绝不姑息迁就,充分发挥惩戒的警示作用。  

    [教育部部长助理 林蕙青]我回答第二个问题,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分类考试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担负着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职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34.5%,全国共有近2500所高等学校,其中高职院校1300所。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既有利于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选拔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一部分学生尽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减轻高考的备考负担。  

    关于这项改革,近些年已经有一些省市开展了改革试点,在试点基础上要加大改革的推进力度。具体的改革举措有几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在考试方式、内容、时间上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考生如果参加了分类考试,并且已经被确定录取之后,确实如你所说可以不参加高考。第二,我们明确了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院校毕业生参加考试的方式。中职院校毕业生报考高职,参加由省(市)或者学校组织的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部分的考察就使用其高中学业考试的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第三,考虑到考生的心理和一些需求,我们继续保留考生通过参加普通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到2017年成为主渠道。

    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9月4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部长助理林蕙青介绍《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教育部副部长 杜玉波]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教育部,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下面,我就《实施意见》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先后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审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并专门听取汇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审议。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开展专题调研、主持召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进行研究。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把握改革重点,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充分论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可以说,《实施意见》的出台,凝聚了各方的智慧。  

    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制度,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千百万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必须长期坚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改革。这次改革就是在坚持统一高考制度的前提下,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  

    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公平第一,确保公平公正,着力完善规则,加强宏观调控,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坚持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确保考试招生工作有序实施。坚持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先行,稳步实施。  

    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是: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五个方面: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进一步促进机会公平。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规范考试加分、自主招生,拓宽多种形式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五是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以上5个方面涉及的主要改革措施,都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各位记者朋友,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希望大家多关心、多支持,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共同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谢谢大家!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杜玉波:两项倾斜政策助农家子弟实现梦想

    人民网北京9月4日电(赵英梓 )今天上午,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针对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难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的比例,与城市学生大体相当,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却相对较低。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很多,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难的问题社会各界都很关注。杜玉波认为,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差距等多种因素,导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较低。如何解决问题呢?杜玉波表示,这次改革将采取两项倾斜政策:第一项是,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这项计划从2012年启动,到今年已扩大到5万名,覆盖22个省份的832个贫困县,今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3年增加了11.4%。第二项是,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  

    杜玉波说,希望通过以上举措,不仅要让优秀的农村孩子有大学上,还要上好大学。力争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明显增加,形成长效机制,让更多农家子弟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刘利民:鼓励为学生提供每科两次考试机会

    人民网9月4日北京电(熊旭)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改革是否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明确表示,这次改革是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据了解,在今天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刘利民指出,这次公布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过程中,提出“两依据、一参考”,强化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主要是为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也是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的方式呈现。除了进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以外,其他学科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另外,记录高校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扬长避短。充分给给学生学习感兴趣内容的选择权。每门课程学完即考,称之为“一门一清”。同时,改革还鼓励为学生提供每一个科目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这样可以减轻学生集中备考和一次考试所产生的心理焦虑和精神负担。

    2017年分类考试将成为高职录取主渠道

    人民网9月4日北京电(记者 申宁)“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到2017年成为主渠道。”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分类考试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  

    在今天上午中国政府网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林蕙青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担负着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职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34.5%,全国共有近2500所高等学校,其中高职院校1300所。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既有利于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选拔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一部分学生尽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减轻高考的备考负担。  

    林蕙青表示,关于这项改革,近些年已经有一些省市开展了改革试点,在试点基础上要加大改革的推进力度。具体的改革举措有几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在考试方式、内容、时间上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考生如果参加了分类考试,并且已经被确定录取之后,确实可以不参加高考。第二,我明确了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院校毕业生参加考试的方式。中职院校毕业生报考高职,参加由省(市)或者学校组织的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部分的考察就使用其高中学业考试的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第三,考虑到考生的心理和一些需求,我们继续保留考生通过参加普通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到2017年成为主渠道。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  本报北京9月4日电(记者诸葛亚寒)《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今天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次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这次改革在保持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稳定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突出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更好地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  

    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高中将不分文理科 高考计分3+3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每科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试点省(市)的其他在校高中生和没有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高中生,仍实行现行高考办法。  

    东部高校为中西部学子留专门名额,部属高校严控属地招生比例  

    自2007年以来,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努力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201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76%,最低省份录取率达到70%,两者的差距由2007年的17个百分点缩小至6个百分点。这次改革将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同时部属高校要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力争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加分项目大“瘦身”,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实行考试加分政策,一类是补偿性的,一类是鼓励性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大特别是资格造假等问题。这次改革主要采取3项措施。一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二是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三是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今年年底,教育部将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生”,不再让“寒门难出贵子”  

    由于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差距等多种因素,农村学生考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较低。今后将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这项计划从2012年开始实施,当年安排1万名,2013年扩大到3万名,2014年扩大到5万名,覆盖22个省(区、市)的832个贫困县。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还要安排一定比例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力争到2017年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并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年两考,覆盖所有科目避免偏科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程度、避免严重偏科的一项制度设计,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今后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2014年,教育部将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公开防“注水”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更好地规范评价的内容、程序,确保内容客观真实、程序公开公正。一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二是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三是各省(区、市)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学校组织实施。2014年,教育部将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  

    高职院校相对分开招生  

    根据改革方案,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将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自主招生严控规模,安排在高考后进行  

    2003年国家启动自主招生试点,目前试点高校共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数的5%,2013年选拔录取了2.5万人。这次改革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的措施。一是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三是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五是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逐步取消录取批次  

    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变化主要有:一、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二、在制定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政策和规则、决定招生重大事项等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委员会作用;三、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四、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五、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六、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七、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八、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考试招生全程接受监督,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主要采取3项措施:一是加大招生工作的信息公开力度,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等信息,全程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加强制度保障,强化教育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健全诚信制度和教育考试招生法律法规。三是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一起,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

    高考减少加分项目 缩小区域与城乡入学机会差距

    本报北京9月4日电(记者董洪亮)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部长助理林蕙青介绍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这次改革着力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缩小区域及城乡入学机会差距,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人数,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自主招生在高考后进行并且不得联考,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分类考试。  

    据介绍,为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大学录取学生将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考试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措施缓解区域、城乡入学机会的差距,力争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4个百分点以内。各地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的特大型城市,要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和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完善政策,抓好细化与落实工作,让更多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够在当地参加高考。这次改革将采取两项倾斜政策,力争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明显增加。  

    这次改革给高考加分做“减法”,总的原则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进一步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今年年底前,国家将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文件。将规范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据介绍,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主要改革措施都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上海浙江今年试点高考综合改革 从高一学生开始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介绍教育改革相关情况。(中国网 董宁摄)  

    中国网9月4日讯(记者 张艳玲)提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今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14年,上海和浙江先行试点高考综合改革,两省份将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今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杜玉波说,高考改革十分重要,也非常复杂。这次改革,我们将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上海市和浙江省先行试点。这次试点主要探索的内容,就是探索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这种探索的目的就是想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分散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科学选才。  

    按照目前的安排,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将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今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两省市的高二、高三学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不进行试点省份的学生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回应百姓关切

    社会各界期盼已久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其权威性、公平性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等。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一要义。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确保公平公正。促进公平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一要求。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必须把公平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考试招生和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必须以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重点,促进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重拳解决中小学择校热、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等问题,让改革惠及人民。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体现科学选才。科学选才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导向。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必须通过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必须通过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必须通过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必须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大违规查处力度。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努力建立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金秋九月,在这个满载收获和希望的季节,酝酿多时、期盼已久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设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进改革的关键时期,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改革的启动和实施,体现了国家意志、突出了问题导向、回应了社会关切,必将极大地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引导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审议,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心,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视,充分彰显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制度,帮助一批又一批学子实现人生梦想,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其权威性、公平性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普遍,考试招生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等现象时有发生等。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立足基本国情,着眼长远发展,对当前考试招生制度面临的重大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系统部署,对招生计划分配、考试内容和方式、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周密设计,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衔接,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学习贯彻《实施意见》精神,必须明确和深入理解改革的总体定位、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在坚持考试招生制度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一要义。考试招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学习贯彻《实施意见》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确保公平公正。促进公平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一要求。公平公正是考试招生的首要前提,偏离了公平的价值取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认可,影响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学习贯彻《实施意见》必须把公平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考试招生和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必须以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重点,促进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重拳解决中小学择校热、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等问题,让改革惠及人民。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体现科学选才。科学选才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导向。离开了科学选才,就会削弱考试招生制度对教育教学应有的功能导向作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书育人带来负面影响。学习贯彻《实施意见》必须通过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必须通过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必须通过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实施意见》的改革精神和举措都是在总结成功经验、分析突出问题基础上提炼升华形成的,是今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思路、重大任务和行动指南,将对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考试招生改革牵一发而动全局,历来是教育和社会关切的集中区域。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对改革的承受程度,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推进。学习贯彻《实施意见》必须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大违规查处力度。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再到实践中完善,努力建立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整体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加大对改革精神和改革举措的解读,统一认识,凝聚共识。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都要支持改革、拥护改革,营造改革顺利推进的良好氛围。  

    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已经部署,关键在落实。《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是一个新的起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向前进,让社会和家庭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变化,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一轮高考改革究竟改了什么

    9月4日,万众瞩目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终于浮出水面。和以往只是围绕考试科目做文章的“小打小闹”不同,这一次的改革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等根本性问题,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顶层设计。  

    从长期来看,《实施意见》第一次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即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将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3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围着高考分数转:大学想方设法招收分数高的学生;中学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和家长倾尽全力获得更高的分数;培训机构绞尽脑汁研究提高分数的技巧。但这个分数有什么用呢?它只是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仅此而已。录取结束后,人人弃之如敝屣。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拼命追求这个价值并不高的分数呢?关键原因在于,高考“指挥棒”就是以分数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  

    不要说你是多么优秀,多么有才,高考分数到不了录取线,一切免谈。学生的身体健康重不重要?重要,但身体再好,对提高分数的贡献率为零,也就可以不锻炼身体;学生的价值观重不重要?重要,但品德再好,对提高分数的贡献率为零,也就可以没有任何道德约束……  

    不是说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在残酷激烈的入学竞争面前,理性的中学、学生和家长只能选择分数,不得不为获得更高的分数而舍弃其他对人的健康成长更有价值的经历和体验,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进一个低水平的“分数陷阱”而无法自拔。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改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说,通过制度上的顶层设计,明确无误地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息: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出发,老师该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要再一天到晚围着高考分数打转,因为,大学招生录取的“指挥棒”已经变了。  

    变在哪里了呢?变在大学招生录取的模式。恢复高考以来的30多年里,大学招生部门实际上只做了一项工作——录取,根据事先确定好的招生计划,按照省级考试机构提供的高考分数和学生报考志愿,从高到低顺次录取,录满为止。  

    这不是招生。因为大学招生办公室根本没有见过学生长什么样,是什么性格,有什么爱好和特点,等等。大学录取的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分数,而非招收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人才选拔原本是一项集科学、经验和直觉于一体的高智力工作,现在却变成了一项不需要任何智力投入就可以凭借计算机完成的体力工作,这也许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悖论之一。  

    现在,大学招生录取的模式变成了“两依据,一参考”,也就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多元录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必须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因此,除高考分数之外,诸如价值观、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对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综合素质,都可以进入大学招生录取的环节,并可能成为更加重要的录取依据。学生也可以根据大学事先公布的人才选拔要求,结合自身兴趣和特点,有针对性地主动选择大学,而不是根据高考分数被动地将自己“卖一个好价钱”。如此,通过大学和学生两方面的交互作用,实现了对基础教育的正确引导。  

    从短期来看,《实施意见》突出强调了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当然其影响将是长期的。这是正式公布的《实施意见》最出人意表的地方——它并没有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考试招生本身,而是进一步强化了考试招生制度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制度所内生的在实现代际转换、社会阶层流动、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这不仅旗帜鲜明地将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这些措施包括: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等等。每一项措施都提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有些甚至严格规定了具体数据指标。  

    实际上,这些社会反应强烈、广大人民群众不满意的热点难点问题由来已久,但总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有效解决,有些甚至已呈积重难返之势。看来,这一次是要动真格的了。  

    当然,对于《实施意见》本身,社会上也许还有这样那样的意见;落实好《实施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对于政府、大学、基础教育机构以及学生、家长来说,也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既要对改革充满预期,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障碍。但无论如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这艘大船,毕竟启航了!

    高考改革需要更多宽容

    高考的改革,一直是在公平与科学之间做艰难的平衡,是在做一道难解的改革试题。  

    千呼万唤,以高考改革为核心的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正式出台了。中央决策高考问题,正显示出这一改革之重要与重大。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以高考为代表的招生考试制度,在选拔优秀人才、维护社会公平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惟分数评价的招生制度在保证公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才选拔上科学性不足的问题,引来一定的批评与争议。  

    其实,近30年来高考改革从没有停止过,只是之前的很多改革,都是局部“手术”,或者是考试改革,如3+X、文综理综等,或者是录取改革,如加分、自主招生制度等。此次高考改革方案,是第一次从计划编制,到考试、录取、管理等全方位进行系统化设计的改革,这也是方案最可贵的一点,系统考虑才可能达到最大公平与最大科学。  

    从整个方案看,有两个思路是很清晰的。  

    首先,调整衡量人才的“尺子”,最大可能地实现科学选拔人才。这一点一直是高考改革的焦点与难点,也是长期以来高考被诟病的核心。新方案中,无论是在考试环节,成绩由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两部分组成,后者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三门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还是在录取环节,强调综合评价,逐渐取消分批次录取,过渡到一次录取,都是为了形成既具个性又全面的评价机制。  

    但这把尺子无论怎么改,都不能也不应影响公平这条底线,这也是我国现存高考制度的优势与根基。  

    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从招生计划编制开始,就强调要根据报考人数等因素合理制定计划,严格控制部属高校在属地的招生比例,并向西部与落后地区倾斜。这一做法,应该说是从根本上确保社会各个阶层的机会公平,也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去化解异地高考这个社会难题。对此,方案还提出了明确的可考核目标,即把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目前的6个百分点的差距,到2017年缩小到4个百分点。  

    在考试上,明确提出从2015年开始逐渐扩大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在目前全国地方23张考卷的背景下,实际是在确保命题水平与尺子的统一性。在录取制度上,减少加分项目、改革自主招生,也是为了确保公正。在录取的过程中,建立录取申诉制度,并明确要求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实际上这是要求校长对录取结果永远负责。在监督上,除了行业监督外,特别提出了社会监督,以及“阳光工程”,把所有能公开的都全部公开,置于人民监督之下。  

    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高考改革本是一个教育问题,但在中国这个高度关注子女教育的国家,高考改革就直接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高考改革注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同时,高考的改革,一直是在公平与科学之间做艰难的平衡,是在做一道难解的改革试题。修改衡量人的“尺子”,试图让尺子更科学、更宽、更柔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尺子的刚性,增加了舞弊的空间与风险,带来公平性的风险。但是过度强调公平性,则强化了惟分数在选拔人才上的科学性不足。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各界的很多观点几乎是对立的,比如全国实行统一考试、统一分数线录取,或者主张学习美国,把招生权下放给学校,综合评价录取。无论哪一种主张,都有其道理,只是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做好艰难而谨慎的平衡,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  

    正因为是如此艰难的抉择,可以预见,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可能会引起各种非议与批评。但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作为一项复杂的重大政策,能迈开步子,就是一个胜利。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在一些非议面前敢于担当,也期待社会各界对包括高考改革在内的所有改革给予宽容和支持。